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孙剑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充满张力的山水图式

2013-10-30 12:59:42 来源:《定西日报》作者:朱红霞
A-A+

  古人云:画品即人品。在某种程度上,画品是画家心量境界和人格气度的具象呈现。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则自有名句,自成高格。”因此,品画应从读人开始。
  在我的印象中,孙剑是一个朴实厚道、爽朗豁达的西北汉子,性格中积淀着羲皇故里所赋予的馥郁芬芳的文化气脉,言谈举止中透出一种潇洒大气的艺术气质和真诚执著的山水情结。孙剑又是一个有丰富生活阅历的画家,他幼喜丹青,至今已耕耘画坛达三十余载。这期间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他曾下乡插队四年,体味了草根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境遇,为其绘画生涯打上了沉郁的生活底色;他曾下海八年,商海沉浮,阅尽了世情百态,领略了人生三味,终于听从内心的呼唤,重拾画笔,寄情山水,继又负笈京华,师从中央美院郭怡、贾又福及北京画院王文芳、石齐诸大师,耳提面命,研习深造,眼界为之豁然,从此登堂入室,步入山水画创作之正途,遂孜孜以求,画艺日进,终成自家面目。
  对于画家而言,传统是一座绕不过的山,所有艺术家终其一生的努力只是在增加山的厚度和高度,如果有人想自己造一座山,其结果只能是地上多了一捧土而已,只能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中,根本不可能进入历史的视野。因此任何艺术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否则,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必将流于毫无根基的狂怪和粗野。孙剑的睿智就在于他能在这个自我无限膨胀的浮躁时代,仍然保持着心灵的从容和宁静,沉潜于博大精深的山水画传统中宏摄约取,在对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继承与解构中不断探索和丰富着自己的笔墨语言,进而化古为我,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他尤其钟情于宋、元、明、清之际的范宽、黄公望、董其昌、龚贤、髡残诸大家,在临摹研习这些大师的作品中,妙悟其笔墨之精义,逐渐明白了中国山水画之气韵、神采的来处。于是他习而法之,但借来的笔墨,终究是别人的衣钵,要使自己的笔墨获得新生,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实际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变法”。在“变法”初期,孙剑在点、线、墨、色的笔墨诸要素中,有意强化墨、色效果,弱化甚至消弭线的作用。马啸先生在《孙剑:变化中的笔墨与气质》一文中将这种探索精彩地概括为分解笔墨和分割画面。读这期间孙剑创作的山水画就会发现,构成画面的树木、山石、林泉、屋舍等物象全由细碎的墨点层层点染形成的块面构成,甚至连树木的枝干也是通过墨的黑白对比来呈现的,点的疏密变化、墨的浓淡枯润以及巧妙的空白,营造出烟岚、云水的动感,使画境显得空灵而气息酣畅,墨点积染形成的块面和渴笔皴擦形成的墨色对比强化了山石的肌理效果,有种坚实的质感。另外在用墨方面,孙剑还注重对墨分五彩的尝试,他的画中,墨色变化多样、层次丰富,特别是通过水与墨的渗化、晕染以及枯笔的皴擦所形成的深浅浓淡不同的多层次的灰色,不仅使画面给人以苍郁润泽的视觉美感,而且使画作墨气袭人、笔墨酣畅,别有清韵。
  然而过分讲究墨与色的渲染和消弭线的作用,势必会背离中国画骨法用笔的传统笔墨精神,必然会影响到山水画的整体气势和骨力。孙剑显然已意识到了,因此他在近期的山水画创作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画面中线的分量,这使他的山水画更贴近中国传统山水画以书入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趣味。这对孙剑来说是一个转折,显示着他在多角度探索笔墨语言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孙剑的山水画是属于“北方山水”语系的。他的山水画是有生活基础的,画作呈现的多是陇东南山区的山水景观,这是孙剑血脉相连、心灵相融的存在,因此在孙剑的笔下,山川是雄秀苍郁的,是带着大自然的野气和生机的,在这样的画境里,人、鸟兽和屋舍是融入画面的,仿佛就是山水的一部分,那样静美而和谐。
  在孙剑的笔下,雄和秀两种品质和谐地交织在他的山水画中。他的山水画往往以全景式的宏大景观来体现山水的雄浑气象,满而大的图式,使画面显得饱满而极具视觉张力;密林高山、烟岚流云间勃发着一种原始而热烈的生命活力,张扬着坚定的充实与自信,洋溢着浓郁的山野气息。
  尽管面对当今浮躁而鱼龙混杂的画坛,孙剑也曾困惑过,但作为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画家,近年来,他更执著于个性化的笔墨语言的经营与探索,在“画我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信凭着孙剑的勤奋和悟性,在山水画创作中,他一定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

朱红霞

戊子初夏于定西

发表于2010年11月《定西日报》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孙剑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